新聞引用自聯合報

http://udn.com/NEWS/NATIONAL/NAT5/6089923.shtml 

眷村菜/什麼便宜 就做什麼菜

 

【聯合報╱記者陳威任、王惠琳/台北報】

  

 

眷村菜是台灣特殊時空背景下的集體回憶,不但

大陸吃不到,其他華人地區也沒有。不管是越來

越多的眷村餐廳,還是超商的眷村便當,都已成

為流行文化新印記。

眷村菜達人王蓉蓉說,眷村菜是眷村媽媽在物資

缺乏的年代,以家中現有的食材,做出最大的變化,

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風格,最大特色就是「吃得飽、

吃得滿足,吃得再多也不會膩。」

王蓉蓉分析,從眷村菜還可以看到眷村媽媽的儉約

及當時環境的刻苦。例如黃豆牛肉,就是因為配給

的美援物資中有黃豆,既然能吃就不能浪費,有

媽媽拿來燉牛肉,傳了下來就成了一道眷村名菜。

王蓉蓉說:「那時候什麼東西便宜,媽媽就買什麼

來做菜!如果大白菜便宜,就會一周都吃大白菜!」

擔心孩子吃膩,媽媽不斷變化料理方式,眷村菜其實

是台灣最早的「創意料理」。

另一位眷村菜達人諶媽媽補充,早年眷村家戶緊挨,

日子久了,北方麵食、南方江浙菜相互傳授,匯集

南北精華;當年物質缺乏、政府固定配給麵粉,

也讓眷村菜重鹹重油、麵類居多。

東吳社會系教授劉維公認為,眷村菜的興起,代表

台灣人越來越懂得在生活中尋找本土文化與競爭力。

有著移民社會體質的台灣,對各種次文化有較大的

包容心,不論是客家、原住民或是眷村,各有各的

特色及故事典故,充滿多元性的文化,是其他華人地

區所無法取代的競爭優勢。

他以眷村菜為例,過去消費者會注重花俏的料理,

對於簡單的家常菜,往往認為端不上檯面,但其實

眷村菜背後有典故與生活態度,不只是料理而已。

劉維公說,眷村文化蘊含的價值及態度,是眷村菜

沒有了眷村後卻能夠受到市場歡迎的原因。但若不

想僅曇花一現,他提醒,不忘記眷村的文化及生活

態度,才是讓眷村口味持續流傳的關鍵。

【2011/01/12 聯合報@ http://udn.com/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yi58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